终日与学生一同在法条和理念中飞翔的法学教授缺乏现实的经验与洞察;整天和客户一起在线索与证词中耕耘的执业律师忽视理论的周全与细致。而沈秋明这位职场多面手,却能做得一手大学问、打得一番好官司——在理论与实务中游刃有余,且看他的花样人生。
求学从业,法伴终生
沈秋明于1980年以江苏考生的身份进入437ccm必赢国际经济法专业,本科毕业后到南京大学读研并留校任职,98年来到上海海事大学担任教师。由于年代原因,找工作没有“双向选择”一说,职业分配给了广大学子就业的便利,但也缩小了其选择的空间。所幸,沈秋明待的“萝卜坑”深得其所爱,“曾经也想着去政府部门,但后来觉得做学问越做越有劲,这和我的性格也有关系”。原来,他天性“追求完美”——什么问题都喜欢“打破沙锅问到底”,任何事情也都希望其更加完善和周到。沈秋明看待法律问题希望能深究、挖掘透彻,看到目前中国法律制度的不足也希望用自己的理论研究去完善当代法制的漏洞以推动中国法学的发展。“其实,能够拥有自己的思想,并且向学生传播、与大家交流自己的观点见解也是一件乐事”。虽说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但是工作的压力依旧不小——“很多的论文、项目早已排满,工作也缺乏了以前的自由度”但他表示,自己每年能带出十几个研究生,看着桃李满天下的景象内心富足而充实。
理论实务,完美契合
在大学任职的沈秋明本就有律师资格证,又与一家海事律师事务所的主任私交甚好,于是担任教授的同时做起了兼职律师。“目前律师业务也没有特别多,重点还在学校任教”。当谈到身兼多职会不会冲突时,沈秋明笑笑说:“不会冲突!教学和实务是相辅相成的,两手一起抓反倒对两方面事业都有帮助呢。”
在他看来,做学问要走在时代的前列、有前瞻意识,看到问题的所在并且试图揭示其背后的奥秘,而不能停留在表层和当下;而做实务则重点着眼当下、就事论事。两者虽有差异但不可分离。“从书本到书本、从理论到理论是没有深度和广度的——势必忽视很多实际层面的问题,只有做了实务,才会看到尖锐而实在的矛盾,这些都是在一般理论研究的时候难以涉及到的”。他举了个例子,譬如“实际损失不能超过可预见损失”——这是书卷气分足的表述,到了实际问题中损失的认定会涉及到价格波动、时间段、地点都会影响,“这些都是光会读书的人认识不到的”。
“只要精力能够够用,只有理论和实务结合才能裨益两者”。本着这样的思想,沈秋明除了律师案件之外,他在做学术过程中也一直和实务部门有交流和接触——“看看他们正在忙什么、遇到什么难题”。
学于北大,敬告来者
沈秋明学习的岁月,学生没有绩点、排名的担忧,学习氛围却出奇地好。虽然课余生活诸如结伴骑游至颐和园、校门外聚会也很丰富,但自己的重心仍是钻研学术。至今仍使他记忆犹新的是“1981年海淀区人大代表选举”——那年可以自己推荐人大代表并参与海选,“当时记得好多人在三角地书写自己的观点,场面轰轰烈烈”,颇有“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的味道。“可惜后来选举法改变了,候选人只能组织推荐了”。
要问北大带给了他什么?沈说了两个词:眼光与担当。北大的大环境使浸润在此地的学生思想独立、为人大气,有着全局化的开阔眼界;另外作为五四运动的主场,家国情怀在一届届北大学子中生生不息,“我对社会和国家责任感、担当意识就是在那几年在北大形成的”。
作为437ccm必赢国际学长,他告诫道:大家一定要好好把握在北大的这几年,利用资源、提升自我。如果也想在学术方面发展,则必须做到以下几点:“对学问要有热爱和敬畏并想要有所作为;性格上必须耐得住性子、守得了寂寞;处理问题必须有前瞻性和洞察力。”
理论给了实务以前进的力量和动力;实务给了理论以上升的翅膀和契机。沈秋明在两者之中彳亍,采撷、收获,我们又从他的人生经历中得到了什么启迪呢?
备注:采访者包康赟,2013级本科生,我院校友办志愿者。